2014年03月17日 16:28:53 来源: 中国时代网
中国时代网北京3月17日电(宋宇晟)
“文学的黄金时代——《相遇》《博尔赫斯的面孔》新书沙龙”16日在北京举行。沙龙上,格非回顾了自己所经历的文学的“黄金年代”以及时代的转变,他说:“文学是要触碰你的经验,它通过触碰你、冒犯你,来让你来思考你所面对的真实境遇,这是文学从古至今没有变过的”。
格非,当代作家,1987年发表成名作《迷舟》,从此以“叙述空缺”闻名于“先锋作家”之中。90年代后,停止写作小说约十年。2003年重新开始写作,但作品风格有所转变。
在文学的黄金年代,文学承担了特殊的功能
作为见证了中国文学黄金年代结束的作家,格非称,现在是回到了一个“正常”的时代。“中国黄金时代开始差不多是在梁启超、鲁迅他们那个时代,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,这个时代在中国就彻底结束了,而我们现在是回到了一个正常的时代。”
他说:“黄金时代的文学承担了特殊的功能,社会对文学的期望和文学实际上扮演的角色也都完全不同。”
在他看来,今天文学的“正常”正体现在文学的“不太重要”。“我们今天已经回到了一个文学相对正常的一个时代当中。其实在黄金时代出现之前或之后都是这么一个正常的时代,就是有人在从事不同文体的写作,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太重要,但是对某些人说很重要。在正常的时代,文学是有相对性的。”
90年代的精神危机
在“黄金时代”结束后的九十年代,格非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在写作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确实想过是不是要终止写作。但到2004年,格非推出了长篇小说《人面桃花》。
格非坦言,在停止写作的大约十年时间中,“找不到任何写作的想法”。“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,我自己的精神状况遇到一个非常大的危机、遇到一个特别困难的过程,就是突然觉得不想写作。我在九十年代之后那十多年中,我找不到任何想写的愿望。”
当然,格非并没有止步于此。在“黄金时代”结束之后,格非的这部《人面桃花》似乎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。
格非也承认,“时代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”。“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初的时候,作家当中都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一个说法,就是好像这个时代彻底变了。‘作家们会不会饿死?’‘接下来出现的一个时代怎么样?’这些问题都出现了。”
他说:“我记得当年在海南岛作家们开了一个会,很多作家们都去了,大家想到未来都惴惴不安。我倒不是关心经济,我主要是没有动力、找不到十足的理由去写作。”
写《人面桃花》:把以前的构思全部扔掉
谈到2003年前后再次开始写作,格非称,就是突然想到在九十年代还有一个作品没完成。“到了2003年前后,我调到清华,生活又相对进入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。这个时候,我就突然想到我在九十年代还有一个作品没完成。实际上,我在九十年代就构思了三部曲,已经尝试着写了一个初稿,但还没完成。这就是一个心病,这个时候自然就想着是不是要重新来写这个东西。”
但毕竟时代不同了。格非自己也说:“这个时候我就面临一个新的选择:我是按照八十年代的方式写下去